top of page
KTrade

「區塊鏈IC」解決IoT上鏈應用瓶頸


摘要 | 近年來 IoT 物聯網設備快速成長,主流市調機構預測物聯網裝置上鏈將成為趨勢,2019 年 20% 的物聯網環境都會具備最基本的區塊鏈上鏈功能,2020 年物聯網的市場規模甚至會達到 1.7 兆美元。

圖片來源:Statecraft

【文章來源:Meet/作者:許為傑】

近年來 IoT 物聯網設備快速成長,主流市調機構預測物聯網裝置上鏈將成為趨勢,2019 年 20% 的物聯網環境都會具備最基本的區塊鏈上鏈功能,2020 年物聯網的市場規模甚至會達到 1.7 兆美元。

在萬物聯網時代,連網裝置和資料量呈現幾何式爆炸成長,然而,現存公有區塊鏈在規模擴展上有所限制,無法負荷爆炸的資訊上鏈。看好 IoT 物聯網設備製造業者和服務平台對於資料上鏈的龐大需求,ITM國際信任機器(以下簡稱ITM)團隊運用專利交易定位摩克16樹技術及摩克樹帳本快搜技術IC化,打造具備擴容能力的區塊鏈解決方案,解決公有區塊鏈頻寬不足的問題,讓 IoT 物聯網設備的資料連網即上鏈。

結合台灣 IC產業優勢 打造「區塊鏈 IC」解決方案

1.擴容性:目前主流公有鏈全球每秒能紀錄的資料(TPS–Transaction Per Second)不到15筆(Bitcoin=7, Ethereum=15),每筆資料紀錄上鏈前需要鏈上建立共識,交易時間長達數十分鐘甚至數小時,無法處理全球數百億聯聯網裝置每分每秒不停上傳資料

2.隱私性:區塊鏈不可竄改性與資料隱私性,在面臨牽涉信任機制,如金融/房地產交易紀錄、醫療紀錄等,如何取捨成為兩難。而近年來最嚴格的個資法GDPR,對資料抹除和遺忘的權力,也和區塊鏈本身不可竄改的特性相互矛盾。

3.高成本:IoT 裝置若是具備上鏈能力,每紀錄一筆資料都要付礦工記帳費。以資料量來計算,所花費將是天文數字。

為了讓區塊鏈及物聯網的整合成為可能,團隊鎖定台灣硬體IC產業的優勢,在通行的IC中置入基於密碼學的安全演算法—交易定位摩克樹技術以及摩克樹帳本快搜技術IC化,讓晶片以最精簡的運作模式,將交易及記錄透過SPO(Security Protocol Operator)送到公有區塊鏈並讓晶片進行稽核,藉由嘗試「區塊鏈IC」,達成大量擴容、高安全、保護隱私、低成本的IoT上鏈需求。

依照ITM的安全協定,在通行的IC中置入基於密碼學的安全演算法,達成大量擴容、高安全、保護隱私、低成本的IoT上鏈需求。照片來源:賀大新攝影、翻攝自ITM官方網站

黃冠寰表示,只要IC具有電子簽章、由TP-Merkle proof推出Root hash及區塊鏈節點及SPO的通訊能力,就能安裝ITM的解決方案,而目前的技術能支援公有鏈、聯盟鏈及私有鏈等具有智能合約功能的各式主鏈,做到以區塊鏈上一個交易紀錄來清算鏈下一百萬筆資料,大幅改善效率。

ITM主要獲利來自SDK授權、上鏈收費及去中心應用平台DApps Platform,鎖定的三大應用場景分別為:電池管理系統,建立車用大型電池的健康履歷,建立跨國電池交易市場的公平標準,確保電池二手、三手的交易價格;智慧電表,讓現行的智慧電表資料上鏈,確保用電資料安全且不可篡改及智慧運輸,將行車資料上鏈,作為車隊管理,物流管控,供應鏈金融及政府監管的依據。

為了加快發展速度,團隊也積極尋求合作夥伴,包括與資策會合作成立區塊鏈IC聯盟、和區塊鏈晶片設計公司翰聯科技締結合作關係及與某智慧型電表⽣生產廠商合作研發區塊鏈智慧電錶。「一旦連網即上鏈的目標真的達成,相信Trusted Data as A service(信任機制即服務)的新商業模式會有更多可能,並在未來產生龐大價值!」陳洲任說。

ITM國際信任機器團隊,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陳洲任(中間)、首席科學家暨共同創辦人黃冠寰(右二)、技術研發總監蕭宇程(右一)。照片來源:賀大新攝影

創業快問快答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A:目前最缺乏技術開發人力資源。因為區塊鏈是一個初生的技術,各項發展都還處在非常草創的階段,因此要找到熟悉此技術並且能夠開發應用的人才非常困難。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A:「找對的人做對的事情!」

在現代科技業競爭非常激烈,市場變化也相當劇烈,在ITM創業階段核心團隊每個人身上都扛著沈重的壓力,但大家都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發揮長才,讓ITM得以在洪流中站穩腳步,並且持續追求卓越進步,我們相信這正是因為ITM有著良好的分工、合作與溝通,希望未來ITM能繼續讓對的人做對的事情,持續成長茁壯。

【資料來源】:Meet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鄭重聲明】

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錯誤不完整之處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繫修改刪除。謝謝。內容分析僅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或建議。風險自控。

▪ Follow Us 👉 Instagram | Facebook | Telegram | Twitter | Youtube | Medium | Linkedin | Mail

81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