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KTrade

應用區塊鏈技術 治水別再噴口水


摘要 | 現成的新科技-區塊鏈,就是民眾可以用以監督利害關係人、上中下游預算的發包、預算流向,以及未來驗收、檢核的技術、平台。

圖片來源:Statecraft

【文章來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作者:工商時報、王健全】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Blockchain panel discussion at the first IEEE Computer Society TechIgnite conference。)

猶記2018年8月23日,一場豪大雨重創了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的道路、產業,帶給民眾生活的不便和安全的顧慮,再次凸顯了台灣承受極地氣候的脆弱,到處陷入水鄉澤國。

理論上言,治水需要投入一定規模的預算(亦即經濟學上的「最小效率規模」),才能發揮作用,但治水預算及工程也最容易打馬虎眼,再多預算投下去,一過豪雨、洪災,大水沖破工程,一切屍骨無存,也不用驗收,真相永遠不得而知。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噴政治口水,卻也害苦了老百姓,但我們不能聽任政治人物的舊思維戕害了台灣的基礎建設、大筆地揮霍預算,並欺瞞民眾。而現成的新科技-區塊鏈,就是民眾可以用以監督利害關係人、上中下游預算的發包、預算流向,以及未來驗收、檢核的技術、平台

區塊鏈是加密貨幣的防偽技術,區塊鏈是透過網路和計算機技術的創新應用,它的本質是一種新型、去中心化的協議,具有可追溯性,能安全地儲存交易或其他數據;由於無需任何中心化機構的審核,進而大大降低了現實經濟的信任成本與會計成本。各個參與者可以透過分類帳戶記載,有圖有真相,不能更新、竄改,只能新增,透過參與者的記載,累積歷史資料,將來誰也不能撇清責任。 至於如何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防災工程?首先,區塊鏈應界定參與者(中央、地方發包單位、大包、中包、小包、小小包廠商等)。其次,各公協會、民眾可以當礦工上網觀察、記載,扮演監督功能,了解工程參與單位及資金流向,並可因而取得公益的加密代幣。最後,工程的驗收,使用情況均應列入紀錄。

而政府的治水預算必須強制各單位上網詳實地登記資料,如不能連結相關平台或被查出紀錄不良則可取消其未來招標資格,由上游大廠,到中包、小包、小小包廠商均應納入。民眾、公益團體則可透過平台監督政府,如檢舉不良廠商、不實紀錄,更可得到加密貨幣的誘因

而政府方面必須克服的問題在於:第一,體系運作資源,包括中央、縣市級的資訊化管理和調度人力資源不足的解決,並使中央和縣市資料使用和管理關係的明確化。第二,缺乏基礎設施資源來強化中央、地方政府的本地數據中心;同時,已有資料來源的獲取,以及準確性待確認。還有,縣市政府管理人員和IT人員的協同機制。第三,建立管理營運資源,包括:政府管理系統以外的智慧應用是否具備營運可能、足夠的系統維運人員,以及之後的具體應用指標體系之完善。

這不只用在防災上,食安上也可廣泛應用。例如,透過使用區塊鏈,從中央到地方經過的商品鏈(農業、加工、通路等)可更迅速地追溯到食品問題的源頭。這不但可幫助降低消費者風險,提高安全保障,還可透過有針對性的召回來降低財務損失。食品的出售者可將連接於物聯網的標籤貼到貨物上,每批貨物都分配一個唯一識別號碼,並透過這些識別碼來記錄產品的來源、加工信息、存儲溫度、保鮮期。 其次,在公民參與上,為普通公民、雇主、高等教育管理者和政府提供區塊鏈ID驗證解決方案,以簡化公民參與和識別流程。平台允許用戶以數字方式驗證個人教育和專業資訊,用戶可完全控制其數字信息,並可根據需要輕鬆直接與潛在的雇主、機構或企業共享重要的身分數據,以避免學位、學分、工作資歷造假。此外,對於無法馬上取得身分者應規劃辨識作用。

再者,政府欲建立市民參與的成就感和市民生活的便利性,可以利用區塊鏈的技術提升其有感度。未達此目的政府成立「有感的馬上辦」交付平台,和發行「公民幣」每個市民可以有能力解決由政府或市民所提出放在平台上的問題(如食安、防災、節能等)。一旦解決,則在「公民幣」上存入加權後的「幣值」,或政府可以定義如何才能獲得公民幣(綠化、節能、防災的努力)。公民幣是不可逆的,政府可透過加密貨幣來獎勵公民 嶄新的科技應用正在開發,年輕一代及一般民眾應善用區塊鏈技術來監督政府,除防災、食安外,應用至所有大大小小的工程。如此,台灣將成亞洲第一個區塊鏈應用國家,並使工程透明化,加強民眾的參與感。台灣公共工程、食品安全的升級,將是指日可待!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鄭重聲明】

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錯誤不完整之處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繫修改刪除。謝謝。內容分析僅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或建議。風險自控。

▪ Follow Us 👉 Instagram | Facebook | Telegram | Twitter | Youtube | Medium | Linkedin | Mail

35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