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KTrade

V神將退居幕後:以太坊2.0即將到來


摘要 | 以太坊剛完成一年一度的於布拉格舉辦的以太坊開發者大會「Devcon4」,四年過去了,以太坊從一個相對原始的區塊鏈網路,如今已經有著超過700個去中心化應用程式、交易筆數達3億的第二大公有鏈區塊鏈,僅次於比特幣(Bitcoin),然而,這位以太坊的創造者如今希望做到如創造比特幣的中本聰一樣,從一個主導人退居成為創造者的角色。

圖片來源:KTrade繪製

【文章來源:TOSHI TIMES/作者:Alex Rathod、BLOCKTEMPO】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於11月1日報導,其在 Devcon4 的空擋中訪問了這位以太坊創辦人,擅長對區塊鏈技術用快速發表一串見解的Vitalik Buterin在談到了他在以太坊社群的定位時變的相對嚴謹,他認為現在是時候退居幕後,指出這也是「社群繼續成長必要的一部分」

在區塊鏈發展至今,許多人提出了目前區塊鏈在技術上所謂的「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angle)」—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安全性(Security)、可擴展性(效能,Scalability)三個在公有鏈發展的必要性元素中,一定要做出取捨。

在去年11月,Vitalik 在由台北以太坊舉辦的「BeyondBlock Taipei 2017」中同樣指出了這個難題,並提出所謂的「Sharding(分片)」來解決上述的「不可能」,至今以太坊的開發者社群仍在為了突破這個框架而努力,許多方案諸如將Sharding與Casper結合的「Shasper」以及與閃電網路(Lighting Network)有些類似的「Plasma」目前也是在研究的提案。

在 Devcon4,所有人熱議的話題之一便是「以太坊2.0」,也正是以太坊在接下來一系列升級將要導入包括上述Sharding、Casper以及Plasma等升級提案,它試圖將讓以太坊更大規模的有效率運作,突破現有公有區塊鏈面臨的規模化窒礙。(目前,以太坊每秒只能處理大約15筆交易,而Visa每秒平均處理2,000筆交易,並且有能力處理數萬筆交易。)

然而,在每個以太坊的重要突破上,是否永遠需要一個像Vitalik這樣的領導者?

在理想主義的公有區塊鏈發展下,所有節點享有一樣的權力,正是要避免其中一些節點的權力過大萬一在其失效時導致整個網路崩潰,在開發者社群中同樣需要這樣的概念,因此,社群有些人也質疑在以太坊發展的歷史上,Vitalik在多數關鍵決策上有著超然的影響力,不過,這種情況似乎正出現一些轉變。

據報導,在Devcon4中,Vitalik表示以太坊社群正在不斷成長,同時他自己也有意圖減少自己在以太坊核心決策所佔的地位

“我認為人們(社群)真的有這種感覺。”

他表示,同時也藉由他在Devcon4第一天結束後發出的推特討論串為證:

“甚至有一條推文明確表示:「哇!似乎社群實際上是在一起運作,而不僅僅是依靠少數人負責。」”

以太坊基金會(Ethereum Foundation)的Hudson Jameson同樣也表示:「我認為這對(以太坊)生態系統的繁榮和分散化非常重要。」並表示,Vitalik 參與以太坊2.0的種種項目「比兩三年前的工作相對小很多」,也認同這位以太坊的創造者的影響力縮小代表著「很肯定是取得了很大進展」。

去中心化的不只是區塊鏈技術本身,而是整個生態系,公有鏈的基礎是協作,一個公有區塊鏈是否具有價值,不全然取決於有多具優勢的技術,擁有多少參與者與多強健的開發者生態,也是同樣重要的衡量標準(可以參考比特現金與比特幣的開發者生態差異)。

這並不代表著 Vitalik 就會因此離開以太坊,相反的,他可以以一個更「平等」的角色待在以太坊社群中,可以確定的是,社群很樂於見到不只是以太坊區塊鏈,而是整個以太坊開發生態也朝向分散、多元的方向發展。

【資料來源】:TOSHI TIMESBLOCKTEMPO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鄭重聲明】

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錯誤不完整之處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繫修改刪除。謝謝。內容分析僅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或建議。風險自控。

18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