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Trade
世界經濟論壇Fintech報告深度解析:信貸業五大趨勢
💁♂小編覺得區塊鏈技術可以帶給金融科技創新跟破壞
這份報告總結八項未來可能改變金融生態圈力量,包含成本商品化(Cost Commoditization)、利潤重分配(Profit Redistribution)、平台經濟崛起(Platforms Rising)、系統性關鍵技術(Systemically Important Techs)、金融服務區域化(Financial Regionalization)、機器人力(Bionic Workforce)、服務體驗掌握(Experience Ownership)、資料經濟(Data Monetization)。

世界經濟論壇(WEF)於今年八月最新發佈的金融科技報告《Beyond Fintech: A Prag-matic Assessment Of Disruptive Potential In Financial Services》中指出:金融科技業者帶來了許多破壞式創新,雖然尚未成為主導市場的力量,其商業模式也遇到許多挑戰,面臨到轉型的關鍵時刻,但是這些創新改變了消費者對於金融服務的期望,使得現有業者競相提升金融科技能力,改善服務品質,重塑金融服務業的運作模式與版圖。
這份報告總結了八項未來可能會改變金融生態圈競爭版圖的驅動力量,包含成本商品化(Cost Commoditization)、利潤重分配(Profit Redistribution)、平台經濟崛起(Platforms Rising)、系統性關鍵技術(Systemically Important Techs)、金融服務區域化(Financial Regionalization)、機器人力(Bionic Workforce)、服務體驗掌握(Experience Ownership)、資料經濟(Data Monetization) 等。
這些關鍵力量將會對包含信貸、支付、保險、數位金融、財富管理、群眾募資及市場基礎設施等核心金融業務與市場競爭版圖,產生重大影響。筆者將針對金融科技對這些核心業務的影響,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系列解析。
⭐金融科技給信貸業帶來的新衝擊
於信貸業來說,新興金融科技業的商業模式,經過多年的演進,對於信貸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包含P2P借貸平台在世界各地大量興起,知名的業者有英國的Zopa、美國的Lending Club及Prosper、大陸的宜信等;另類的信用徵審模式,運用新科技及另類資料追蹤及評估客戶的信用,以Kabbage最為知名;精簡及自動化的申貸流程,將徵審及核貸流程由傳統人力密集,轉型為自動化,大幅提升效率及改善顧客體驗及價值。
這些創新重塑及提高了客戶對於使用信貸業務的期望,也促使現有業者進行變革;這些破壞式創新主要發生在三個層面:
1.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 運用新的資料及徵審方式,使得傳統銀行不太重視的客群,例如次級(Sub-prime)及信用資料貧乏(thin-file)(銀行業俗稱的大白、小白)客戶,也能有機會獲得貸款服務。
2.精簡快速的流程(streamlined process) 中小微型企業、個人客戶期待信貸服務是一個數位、快速、精簡的申請、徵審與核撥的流線型流程。
3.平台業者成為新興金融霸主(platform-based financial service provider)許多零售平台業者,如Amazon運用其大量會員在平台的交易資訊,提供金融服務給合作廠商及一般個人會員;這些平台的出現,成為另一個重要的信貸徵審資料來源與通路,也將成為金融業未來最大的競爭對手。
⭐金融科技的發展下,新舊業者都遭遇挑戰
然而,無論是金融科技新創業者,或是現有的金融業者,在金融科技多年的發展與洗禮下,都遭遇到許多挑戰。
對於新創業者來說:
⭐挑戰一:資金成本高及資金來源不穩定
資金來源是目前金融科技信貸業者所面臨的最大挑戰,甚至影響商業模式能否持續生存下去。
相較於傳統銀行可透過存款業務,獲得便宜且穩定的資金來源,新創業者只能透過其他的募資方式取得,平均來說,資金成本較傳統銀行業者要高出13~25%,嚴重影響業者的競爭能力。
部分大型業者透過與銀行合作進行債權轉讓、將應收帳款證券化、直接募資來取得資金,更積極的作法,便是直接申請銀行執照,徹底解決資金的問題。
⭐挑戰二:客戶招攬成本高
對於新創業者來說,要由現有業者手中招攬新客戶,其成本應該很高。
對於現有銀行業者來說:
⭐挑戰一:新資料來源不足
由於客戶面對的環境日趨複雜及多樣,以傳統金融交易紀錄(credit bureau data)評估客戶信用狀況的模式,鑑別力日趨下滑,新創業者透過個人的社群、行動通訊、消費資料,或是企業戶的支付、會計帳務資料,可以提昇對客戶信用的鑑別力。
特別是傳統銀行不太重視的「次級」信用資料貧乏的個人及微型企業客群,這種能力與資料是傳統銀行欠缺的。
⭐挑戰二:資訊系統老舊
受制於老舊的系統,現有銀行業者必須開發許多介面或系統,連結客戶數位化需求所建置的前台介面;因此相關的系統開發及維護成本,較新創業者為高。
⭐挑戰三:缺少可快速反應環境變化的信用模型
許多新創公司透過縮短反覆檢核的頻率,改善信用評分模型,當有新資訊進來時,便可反應客戶的信用評分,即時提供貸款准駁、或是進行風險管控,現有業者在這方面的反應及調整時間遠較新創業者慢。
⭐挑戰四:申貸流程自動化不足
新創業者提供精簡及自動化的申貸流程,將徵審及核貸流程由傳統人力密集,轉型為自動化,大幅提升效率及改善顧客體驗及價值。傳統銀行在部分流程仍仰賴人力,資料傳輸過程亦不順暢,使得服務體驗複雜及耗時。
⭐挑戰五:資料未能充分運用
現有銀行業者還在使用傳統的數據資料分析,對於社群對話、影音、相片等「非結構性」資料,仍需大量投資在資料格式轉換、自動化及分析工具上,才能有效分析這些資料。
⭐金融科技下的信貸業發展趨勢
根據報告的分析,對於金融科技如何影響信貸市場的未來發展,筆者歸納出以下五個趨勢:
⭐趨勢一:利基分眾市場
新金融科技業者對於一般信貸市場(mass market)的經營,為解決資金成本高與來源不穩定,未來主要會朝向兩個方向發展:
利基分眾市場:針對特定業務與客群提供專業化的融資服務,例如富士康旗下金融平台「富金通」與中國P2P網貸平台「點融網」,合作推出區塊鏈金融平台,針對供應商以區塊鏈技術提供「供應鏈金融(Chained Finance)」及中小企業融資服務,未來計劃將服務拓展至電子、汽車及服務業。
申請銀行執照:部分大型行動積極的金融科技業者,已進行及計畫申請銀行執照或引進機構投資人,透過吸收存款及外部資金徹底解決資金成本及來源的問題,例如美國P2P借貸平台Prosper、英國的Zopa、專攻社群金融的SoFi等金融科技信貸業者都在申請銀行執照,準備與傳統銀行進行面對面的競爭。
⭐趨勢二:平台金融崛起
平台業者Amazon已開始針對在其平台銷售的廠商提供貸款服務,額度給予為依據廠商的銷貨資訊,進行風險評估;如果產生違約,Amazon就可選擇將廠商在平台上的銷售帳款扣留。目前貸放給廠商的餘額已達美金30億元,未來還會提供融資服務給更多的廠商;因此,依據麥肯錫顧問2017年度銀行業報告指出:「亞馬遜才是銀行的噩夢」。
其他的平台例如Google、蘋果Apple及臉書 Facebook 也開始提供支付服務。此外,大陸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螞蟻金服成立浙江網商銀行,以及騰訊集團成立的微眾銀行等,均是專門針對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這些都是平台業者正式跨足金融信貸業的實例。
麥肯錫在報告中建議金融業未來可以與平台合作,針對其流量廣大的會員提供金融服務,並成為平台上的「賣家」,透過平台接觸中多的客群及蒐集客戶資料,可以提高業績及豐富客戶資料型態。
⭐趨勢三:專業服務共享
金融科技信貸業者發展出包含另類的信用徵審模式、運用人工智慧與演算法,及另類資料追蹤與評估客戶的信用、精簡及自動化的申貸流程等都對信貸市場帶來破壞式創新;但由於新創業者的商業模式尚未達到規模經濟,是否能生存下去仍是未知數。
現有業者投資許多成本與人力研發,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基於專業與成本考量,將信貸價值鏈上的部分功能外包給新創公司,提供品質較自行開發為優,且成本較低的服務或作業。
因此,許多金融科技信貸業者將發展成為「平台即服務」(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或「軟體即服務」(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等共享式服務,將其創新技術依照客戶需求,透過平台模組化的方式,提供客製化的外包服務。
未來的平台或軟體商業模式可能演進成基本平台費加上「依使用量的計價模式/UBP (usage-based pricing)」使用費。
⭐趨勢四:新創模式轉型
目前金融科技信貸業者的商業模式仍未能產生規模經濟,未能發展勢必面臨轉型:專攻利基市場,服務特定客群、成為銀行、B2B專業服務/外包服務。
⭐趨勢五:產業生態圈
基於成本與專業分工的考量,未來信貸市場將朝「產業生態圈」方向發展;放款業者與非金融的專業業者或平台策略聯盟,利用平台專業服務進行放款業務;或運用平台蒐集的額外資料進行產品客製化;平台或新創業者能夠擴大規模經濟及利潤分享;最終消費者可從產業生態圈獲得服務品質優且價格合理的貸款服務。
文章來源:數位科技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